图为在押人员争相传阅新一期的《新生报》
“这份《新生报》是我们学法、守法的‘百宝箱’,是我们这些浪子重启人生的‘启明灯……”在苍梧县看守所在押人员监舍,因盗窃而被关押的失足青年陈华的床头贴着的一张
近日,记者在苍梧县看守所采访时看到,在押人员正争先抢阅还飘着墨汁香的新一期《新生报》,一陈姓在押人员看见自己写的文章“浪子回头”发表了,激动话语溢于言表:想不到在这块小小的天地能倾吐自己的心声和大家沟通交流,我一定要珍惜机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一直以来,苍梧县看守所注重营造文化氛围,除了要求在押人员在各监区每月出一期墙报外,还每月出版一期《新生报》,接受在押人员投稿,由内勤民警负责审稿编辑。《新生报》从1997年创刊至今共计出版了160多期,采用的稿件1200多篇。在押人员都说,《新生报》是我们学法、守法的指路明灯,是让我们认识错误的良师益友,是我们吐露心声的好地方,它成了我们改造路上的启明灯。
民警和昔日“浪子”沟通的窗口
记者看到,在每个在押人员的床头,都张贴着看守所每期出版的内部报纸。它们有一个温馨而令人亢奋的名字:《新生报》。除此之外,每个在押人员都有一本《日记》,上面记录着改造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思想感悟、对亲人的眷念以及管教干警的鼓励鞭策。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人们因真情而容易理解和沟通,因真情而显得温暖与和谐。该所坚持以人为本,把被动的看和守变为主动的管和教,并不断深化,赋予新的内涵。实行人性化管理、温情化教育、亲情化帮助,创造了“管教并重,寓教于管,以教促管”的工作模式。作为即将实现全区监所连续33年安全无事故最高纪录的苍梧县看守所,1997年初就开始尝试用“无缝间隙”拓宽教育空间,在全区监所系统率先创办内部报纸《新生报》。这一张张内容丰富,排版新颖的小报和漂亮的小日记本子让生硬呆板的汇报变成在押人员袒露心声的园地,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化转变从而达到实实在在的改造效果。
“监所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必须明晰一个思路:在押人员首先是人,一失足成了千古恨,营造和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改造环境显得尤为必要。”苍梧县看守所所长钟汉金向记者强调。
翻开在押人员的“日记”,他们对于干警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为了营造平等和谐温馨的氛围,负责编辑《新生报》的干警们对投稿的一句句评语内容催人奋进,令人赏心悦目。
“《新生报》搭起了干警与在押人员沟通的桥梁,开启了一扇对话的窗口,拓宽了教育渠道。”看守所教导员林军强告诉记者,“现在在押人员可以通过‘笔谈’的形式与干警交流,这样既便于干警掌握在押人员心理动态以捕捉教育时机,又能实现心与心的真诚交流、情与情的自然流露;同时,还能大大激发在押人员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一个抒发感情的“舞台”
过生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对高墙内的在押人员来说,简直是一种不可想象的奢望。一位姓涂的湖北籍女犯,文化素质高、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入所后受不了自己由一名大学生到罪犯角色转变的强烈落差,感情相当脆弱,时常冒出轻生的想法。苍梧县看守所的管教民警根据其特点,多次找其谈话开导她,用亲情温暖她感化她,鼓励她要勇敢面对现实。一次次真诚的谈话最终感动了那颗将死的心。今年在她生日那天,干警们特别订制了生日蛋糕,使她非常感动。她在日记中写着:想不到远离家乡,在这特殊的“地方”还有人为我过生日,看到了人间的关爱,自己要好好改造。
对在押人员的监管、教育是看守所整个工作的中心,也是监管工作的目的;在人性化管理教育中,通过一次和善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声愉快的答复,以及发自内心的温暖关怀,信任鼓励,希望和称赞,都会给监管工作带来无可估量的成效。内部管教与社会助教相结合,把在押人员思想教育工作从内部延伸向社会,通过借助家庭乃至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004年11月,看守所关进了一名故意杀人犯左××,因女朋友与其分手,就把她约出来,然后一阵猛砍,致其抢救无效死亡。刚进来时,思想情绪极不稳定,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样。我们的管教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找他出来给他谈心,做思想工作,还给他送来监室小报――《新生报》,让他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看一看。左××经过教育,以及得到了这样一个抒发感受的舞台――《新生报》,内心平静了许多,成了维护监规纪律的积极分子,
一根改造路上的拐杖
记者了解到,为了写好“日记”,让每个在押人员都能够加入到“笔谈”队伍中,苍梧县看守所常年开设了“脱盲培训班”,同时在在押人员中开展“手拉手,一帮一”脱盲学习活动,并且为每位文盲半文盲在押人员配发了一本新华字典。
每一期《新生报》出版,在押人员争相传阅。有些文化功底的,看了以后蠢蠢欲动,即使是没有文化的,也会叫同监人员代写上那么几笔。每次晚上,在每个监区里面,总会看见一两个在押人员伏在凳子上写着稿件,期待着这个月投稿能被选中。《新生报》的稿件采用是与监舍的文明评比是直接挂勾的,稿件采用一篇可获得1分的加分,文明评比中的名次往往就是这1分之差,就有了1、2名的区别。
《新生报》中,在押人员尽情抒发着内心的感情:有对干警感激《致敬:苍看的干警们》、《警官颂》、《警魂》;有对生活的感悟《人生感触》、《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生命的意义》;有对父母的愧疚《跪恩》、《触动的眼泪》、《狱望》;还有改过的决心《悔》、《知足中改造自己》、《争自由》、《向好的学习》,这一篇篇、一句句、一字字,无不吐露着在押人员的心声。
2002年4月,岑溪籍高××因案件需要异地关押在苍梧县看守所,当年8月14日,高××主动交出注射针筒一支,并交代是其在13日因病在卫生室诊治时,趁医生不注意偷偷藏在身上带入监舍的。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决定将注射针筒交出来,自动放弃自杀的念头。他说“我曾多次‘进宫’,在桂林、广东肇庆等地被关押过,只有苍梧看守所的民警把我当人看待,不打骂、不体罚,并多次找我谈心,教育我,开导我。送《新生报》给我看,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一时儿戏,想了断自己的生命,这样做的话,觉得太对不起所长及管教民警了,所以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后来,该犯不但交代了自己的罪行,还大胆检举了同案犯的主要罪行,使该案件得到了顺利结案。现在高××早已刑满释放回家,做起了小生意,过起了小康的日子,有时间还会到看守所向民警们问好。
感恩、悔过、自省在在押人员的“日记”和《新生报》上集中得到了体现。同时,该所在每年国庆节期间组织在押人员进行唱红歌比赛,主要比赛的曲目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爱国歌曲。让他们在比赛中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珍惜国家、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挽救。
据悉,目前该所在押人员认罪悔罪率达到100%,违监违规率明显下降。《新生报》也被在押人员亲切地称为“改造路上的拐杖”。
“我在苍梧县看守所开办的创业培训班接受了技能培训,使我刑满释放后拥有在社会立足的本领,现在我除了加工宝石,还搞起了综合养殖业,年收入超过20万元,我回归社会之后,对以后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从而避免重新犯罪。”苍梧籍的回归人员张永强告诉记者。(注:文中在押人员均用化名)
(记者李继远通讯员莫 红 欧阳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