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在同心司法所、镇平安法治办、农业服务中心的协同努力下,一起困扰群众长达 4 年的林地界址纠纷终于成功化解,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心头事”,曾经针锋相对的双方如今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为化解该林地界址纠纷,同心司法所等部门迅速组建了专项调解小组,深入了解双方的矛盾根源和诉求,并到争议林地进行实地勘察。
在第一次调解会议上,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互不相让,争吵声不绝于耳。双方均认为以岭峥分水为界,但是对岭峥分水的具体位置有异议。一方大声指责对方侵占了自家林地,导致自家经济受损;另一方也毫不示弱,坚称自己一直按照祖辈的传统在使用林地,不存在侵占行为。调解小组的成员们立即采取措施,先稳定双方的情绪,耐心劝说双方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条理清晰地向双方解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让双方明白解决纠纷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则根据实地勘察的情况,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初步的界址划分方案。然而,这个方案并没有得到双方的认可,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但调解小组并没有放弃,随后,调解小组又组织了第二次调解会议。这一次,会议的氛围相对缓和了许多。调解小组在综合考虑双方利益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兼顾公平,提出了一个新的调解方案,即建议对有异议的林地双方各占一半。双方当事人听后,陷入了沉思。调解小组抓住时机,继续耐心劝导,分析利弊。
经过数小时的紧张谈判,双方当事人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最终,在调解小组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并重新划定新界址。至此,这起长达 4 年的林地界址纠纷的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直以来,面对各种“疑难杂症”和新型矛盾纠纷案件,同心司法所积极和各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各方职能优势,努力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助推诉源治理、基层维稳等工作走深走实。今后,同心司法所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执“调解为民”之笔描绘最美“枫”景。
(杨鹃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