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文,龙圩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长,就是图片上那个脸上写满果敢,目光充满坚毅的男人。从警13年的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冲锋在前;对待群众,尽心尽力,热心为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陈大队长履职履责,坚守岗位,为群众筑起一道安全屏障,24小时“在线”处理相关工作,同事们都调侃送他“安全客服”的外号。荣誉的背后是什么?或许,他的行动会告诉你答案。
他是战“疫”防控的一名排查兵
陈羽文从1月26日起开始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我至今都还记得,第一天从早到晚,走访辖区村组27余个,核查返乡群众300余人,登记造册并动态记录涉疫地区返乡人员30人。”他早上到社区居委会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对象、重点对象社区(村、居)排查信息等进行查看,下午就与社区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进行排查,有时候还到各个小区、路口卡点进行工作交流。“第一次疫情防护告知时,大部分居民不重视,很多人都没戴口罩;但第二次去排查走访时,居民大部分都戴着口罩隔着门和我们谈话。大家身体行为上的距离远了,但是疫情防控的心拉得更近了。”为做好从涉疫重点地区务工求学返乡人员的登记排查工作,陈羽文和特巡警队员深入辖区,细致排査人员名单,严格落实包保制度,构筑了疫情防控的“红色防线”。
他是战“疫”在线的一名“安全客服”
“嗡嗡嗡……”连日来,陈羽文的手机震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天24小时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手机从不离身片刻,时刻关注疫情动态和工作信息。1月28日,龙圩区古凤村钟、李两姓因村道的使用问题聚集有几十人,场面一度失控,而且双方均没有戴口罩,风险性高。“古凤村发生一起纠纷有几十个人聚集?好的,我马上带队过去处置。”陈羽文带领队员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妥善管控了现场秩序,促使纠纷最息。身为大队长的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同时担任分局引导组处置工作联络员,负责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引导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他肩上的责任和压力都是多重的,所以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手机永远在线,且频
频响起,这就是“安全客服”的来由。
他是战“疫”卡点的一名排头兵
辖区各人员输入的卡点均设置检测点,为切实把“外防传入、内防扩散”落到实处,陈羽文带领大队民警、辅警参与最艰苦、工作量最大的广平思化卡点、大坡卡点和新地卡点,并作为高铁南站站点负责人,承担高铁南站检测点的值守。不仅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维持卡点管控秩序,严格排查相关人员,还对阻碍防疫工作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寒夜里的卡点,多站一会儿,脚就会被冻僵,尤其是在下雨的时候,那种寒意特别明显。陈大队长身先士卒,把自己排在执勤卡点一线,对外来车辆和人员进行登记检査。“作为党员,作为主要负责人,我不上,谁上!”
他是战“疫”普查的一名宣传员
陈羽文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通过在小区粘贴海报、发放传单和喇叭宣传等形式,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讲,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疫情防控等工作。并联合科信部门开辟空中战线,利用无人机对特定的重点部位进行巡查宣传,劝散聚集人群,提高内防扩散的成效。广场树根底下聚集打牌、店铺内聚众聊天、钓鱼场边不戴口罩聚众钓鱼......非常时期,仍然有人心存侥幸,聚集且未佩戴口罩,对防疫工作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阻碍,陈羽文每天带领勤务组在大街小巷以及周边村落对聚集人群进行劝散,坚决不给病毒传播留下机会。截止2月25日,陈羽文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800多份,排查人数1500余人,疏散人群密集点30多处,劝散群众800余人。
他是广大双警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在队员眼里,他是一位对工作尽心尽责,对下属体贴关怀的队长。在家人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位人民警察,更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
“爸爸不听话哦,整天都不回家。”
“乖儿子,现在是特殊时期,爸爸做警察,很多工作的呀,等过段时间爸爸好好带你玩……”
2月5日中午,陈羽文接到3岁儿子的电话,不由内疚,没能在家多陪陪孩子。原来前一晚,陈羽文去守卡口,从傍晚6点执勤到晚上12点,刚好第二天白天也要值班,他干脆和同事换班,让同事回家休息,自己留在单位待命备勤。“家人知道现在是特殊时期,对我的工作特别支持,只是希望能早日完成工作安全回家。”虽然执勤一切正常,但每天在外奔波的陈羽文还是比较谨慎,坚持洗完澡再抱孩子。
由于是“双警”家庭,疫情战斗打响以来,陈羽文和妻子就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陈羽文的妻子江曦云是市公安局办公室的民警,每天材料、报表等工作也是相当重要,时刻需要她上传下达,每天加班加点,收集、汇总、更新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材料。两人平日里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各自忙碌起来更是相互顾不上。陈羽文笑称自己和妻子是“六点半夫妻”,“每天工作时间不固定,下班回到家就洗洗睡了,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只有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大家从起床到出门上班的一个小时,才是真正的‘见面’时间。”
街面巡逻、治安管控、疫情防控、关键卡口,都充斥着特巡警夜以继日的身影。“疫情不退,我不退。”陈羽文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身为共产党员的他,觉得这是对人民的承诺,对党的宣誓,更是对肩上荣耀的负责。
(唐石兰、邱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