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生命的“消防蛙人”

来源:平安梧州网总编室  发布日期:2008-12-24  分享到:

 

 

 

“消防蛙人”在训练

 

搜救生命的“消防蛙人”

——记梧州市消防支队水上中队“蛙人特勤班”

  

“有了消防蛙人,我们每天早上在这里游泳,生命安全就有了保障”,近日,在梧州市区的鸳鸯江畔,一位60多岁正要跳进江里冬泳的的黄老伯对记者说道。

梧州市有一个普通老百姓十分熟悉的战斗团队:他们经常活跃在鸳鸯江畔,头戴面镜、呼吸器,身穿黑蓝相间的紧身潜水服,身材高大魁梧,动作干净利落,一般人负重30公斤可能在陆上寸步难行,但在鸳鸯江的碧波中,他们犹如机灵醒目的海豚——他们正是身着潜水装备出没在梧州各处大江小河、翻江倒海的梧州市水上消防中队特勤班战士,市民亲切的称呼他们为“搜救生命的消防蛙人”。
  梧州水上消防中队现管辖水上面积26平方公里,负责处置各类水上安全事故,而作为水上消防部队尖刀利器的 “蛙人”特勤班,不但要登陆登船执行灭火救援的任务,还要潜入深水开展救援救助行动。
“探海计划”萌芽 ,触角伸向深水区
  其实早在20059月,水上中队特勤班就已成立,但当时没有专业的水下执勤装备、只有一艘已经服役70多年的灭火轮;没有经过专业的水下训练,在江面上发生安全事故,战士只能在水下浅水区域进行短时间的摸索施救,一旦需要在深水区域开展长时间水下作业时,他们只能“望洋兴叹”。

水上中队在水下不能发挥作用的窘况,支队长曹得利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水上中队的特勤班战士发挥应有的尖刀作用?如何将水上救援的触角向水下进一步延伸?此时,又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的脑海里萌芽——“探海计划”,将水上特勤班打造成全广西第一个内河水下救援的“尖刀”队伍,使得水上“尖刀”的触角向神秘的内河深水区域进一步延伸。
“三基”号角响起  重金打造水下装备
  2006年,中国消防部队“三基”号角在全国吹响。“探海”需要人来完成。针对“水下”救援这一块业务,梧州消防支队党委决定在全市消防部队中选拔尖子人才,要求1.70m以上的身高、70kg的体重,还包括4种姿势400m的游泳考核优秀成绩。经过反复筛选,6名具有优秀素质的战士从20多名符合条件的人员中脱颖而出,正式组成水上中队“消防蛙人”特勤班。
  有了人才之后,“探海计划”还需要专业技能以及技术装备作支撑。支队党委多次向市政府汇报水上抢险救援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懈的努力,市政府同意了在水上中队培训潜水员。很快,支队从外地请来了专业的教练进行系统的指导训练,从水面脚蹼面镜呼吸管训练,到水下搜救法训练,再到1500m的长距离游泳。每次课程训练,在水里的时间都超过2小时。

“在水下搜救800m所消耗的体能,相当于陆上奔跑5000m”,蛙人特勤班的战士深有体会说道。除了体能训练之外,蛙人们还要进行潜水基本技能训练,并结合一些实战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
  在深水区域开展救援行动,先进器材是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支队斥资27.5万元为中队购置一艘40匹马力的冲锋舟和6套专业潜水装备。这些潜水装备全部从国外进口,造价昂贵,平均每套价值50000元,平时保养维护主要靠支队的支持:基本装备包括干式和湿式的潜水服各一套,其它还有脚蹼、面镜、潜水呼吸器、铅块、手套、潜水靴、潜水照明灯、刀各一套。整套潜水装备穿起来大约有30kg重,不过蛙人在水里基本感觉不到这些重量,只有在上岸的过程中才会感觉到“重如千斤”,需要其他人的帮忙才能靠岸。
浪尖上的舞者 ,8分钟完成首战
  随着潜水设备的到位、水下专业训练的结束,水上中队“消防蛙人”特勤班很快迎来他们的第一次水下执勤任务。20063月的一天下午,3名小学生在中山码头附近游泳玩水,其中一名女学生由于体力不支在江心遇险。接警后,江面上已经没有了小女孩的踪影,水上中队派出蛙人来到现场进行搜救。时值三月,西江水温还比较低,加上水流并不平静,水下能见度只有不到10cm,三名蛙人拉着保险绳,间隔一定距离站成一排,呈半圆形状进行搜索。

“大概在离水面5米深的河滩斜坡上,我们找到了这名小女孩的尸体。”当时参加水下搜救的副中队长杨军伦一脸沉痛的告诉记者。虽然蛙人们仅用了8分钟就出色的完成了第一次水下搜救任务,但他们仍为无法救活那位小女孩而感到惋惜。
  2008221日,梧州市西江上游发生翻车事故,有一重型卡车翻入江中,司机已被当场救出但陷入晕迷,岸上人员无法得知沉入水底的卡车内是否还滞留了其它人员。现场情况紧急,水上中队“蛙人”迅速出动协助打捞作业。水下能见度低,由于水质浑浊,即使打上灯光,在水底的能见度也不足10cm。随后,指挥部重新确定方案,蛙人再次潜入水下,将直径为3.5厘米的钢丝绳拖入水中,经过数次潜伏,45分钟后终于将钢丝绳绑在卡车的大梁上,很快大卡车就被顺利拖出水面。
  据统计,水上中队“蛙人”特勤班在成立的三年里,共接警、处警47次,出动人员130人次,救助落水群众40余次,抢救财产201万元,承担着梧州市大大小小的水上、水下救援工作。他们的出色表现被梧州市民称誉“搜救生命的消防蛙人”。

(李继远 雷 妮)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桂ICP备15009969号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009号
网站主办: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梧州市平安办
电话:0774-6022086  邮箱:paw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