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上“减压阀” 劲吹“和谐风”
——梧州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李峻峰 李继远 董 钦 陈文锋 特约记者 吴 莹
在藤县,人们都记得魏德宏这个名字。魏德宏是藤县岭景镇司法所所长、共产党员。
魏德宏仅是梧州市平安建设中,在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上的其中一个典范。
近年来,梧州市整合调解资源,积极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构筑了一个个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新平台,形如一个个“流动调解室”,把调解工作延伸到家庭、田间、社区、车间……今年前11个月,全市共排查各种矛盾纠纷4606起,调处4570起,调结4445起,成功率达92%以上。有了这些矛盾“减压阀”,矛盾纠纷基本能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社会越来越和谐。
构建维稳“前哨”四级网络
2007年6月以来,梧州市全面创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在全市构建以县(市、区)、乡镇“三位一体”调处工作中心为龙头,以行政村调处工作站为基础,以自然村治安信息员、农村法律助理员为“前哨”的四级工作网络。去年底,梧州市的岑溪市、苍梧县、藤县、蒙山县人民群众诉求中心已全部挂牌开展工作,便捷地解决了群众信访诉求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和化解矛盾纠纷。此外,藤县还在全区率先开通了网上信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诉求。维稳“前哨”网络的形成,使群众信访渠道更加便捷,“坐堂问诊”和“下乡巡诊”结合,使群众的疾苦有地方诉、意见有地方提、怨气有地方发。
藤县投入30多万元筹建人民群众诉求调处中心。藤县县长何棠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四级矛盾调处网络,很多矛盾化解在基层,我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专心谋划全县的经济了,30多万花得值!
干部“零距离”接访解民忧
群众利益无小事,事关民生是大事。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奔赴维稳一线充当矛盾的“减压阀”。今年前6个月,市信访办所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2%。
梧州市市委书记余远辉、市长王凯在联合大接访活动中,反复强调让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走到老百姓中来,倾听民意、化解民忧,让问题的“大接访”最终变成问题的“大处理”。
梧州市长洲区把重大工程引发的矛盾化解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他们按照“重心下移,责任下移,关口前移,工作前移”要求,有针对性地推出深入基层、接访群众、排解矛盾“三个零距离”维稳工作新机制。
“减压阀”显威力矛盾逐一化解
梧州市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中,通过滚动排查、滚动调处,综治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而分布在各社区、小区、村(委)的调解室,形如一个个矛盾“减压阀”,显示出极大威力,矛盾纠纷通过超前调解、联合调解和网络调解后,逐一得以“减压”,进而化解、消除,梧州从城市到乡村劲吹和谐风。
2005年6月份以来,梧州市公安局和司法局联手,在城区派出所推广治安、民调联动调解新机制。同时还注意加强与110、12348法律服务专线及信访、民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对于由110接警和群众报告等方式汇集到派出所的纠纷,由公安民警先期出现场、记笔录、固定相关证据,或由公安民警直接接待、受理,值班所长对纠纷性质进行初步的甄别、分流;对治安案件交由民警负责处理,民间纠纷交由人民调解员负责处理。
2005年6月以来,全市共受理治安和民间纠纷案件1889起,经过联合调解共有1568起得到调结,调结率100%,成功率为83%。梧州市在平安建设中的这一创新之举,群众交口称赞,说社区调解室是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的“
根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梧州市从2005年初开始就率先建立了“点面结合、上下贯通、左右通达”的调处网络:以大调解为抓手,构建了市指挥协调中心,乡镇(街道)司法所为纽带,镇、村(社区)调解委员会为主阵地,调解小组和调解员为“排头兵”的四级调解组织网络,起到了矛盾“减压阀”的作用,纠纷发生在哪里,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并就在哪里得到解决。目前,全市共建立调解委员会1099个、调解小组500多个、专兼职调解员近100000名,还为每10户村(居)民配备了1名调解信息员,做到“化解矛盾调为先,有事就找调解员;小矛盾不出村社,大矛盾不出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