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代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与对策

来源:平安梧州网总编室  发布日期:2018-12-24  分享到:

蒙山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  覃家良 莫天林

随着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交通发展态势也在不断变化,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挑战。从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的大格局出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顺应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和新期待。笔者结合新时代对公安交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蒙山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对新时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谈一些想法和思路。

一、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道路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农村道路建设快但安全设施少、农村车辆多但群众安全意识差,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蒙山县为例,蒙山县农村交通发达,目前通车公路(硬化道路)总里程达587.5公里(此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中),其中县道85.5公里,乡道241.5公里,村道260.5公里;截止201811月,全县共有机动车约61500辆,其中汽车8600余辆,摩托车50400余辆,低速运输车200多辆,拖拉机1750多辆,挂车110多辆;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11363辆(此数据为登记注册的,未登记注册的无法估算);共有机动车驾驶员80400多名,其中汽车类驾驶员9900多名,摩托车类驾驶员67900多名,拖拉机类驾驶员2000多名;道路交通事故连年攀升,从2010年每年发生600余起上升到20181400余起。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近年来,蒙山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全县上下以“平安乡村建设”为载体,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机遇,由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安参与、交警主抓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新高地”也在全力打造,有效预防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

二、农村交通管理体制与警务机制存在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交通发展态势也在不断变化,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挑战。一是农村交通出行方式变化大。伴随全域旅游,农村公路通行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出行特征也在改变,交通出行需求由可达转向便捷。二是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当前蒙山县农村群众对交通法规、安全常识及机动车的性能等认识不够,交通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多拉快跑、超载超速、争道抢行、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同时,许多农民缺乏严格的驾驶技术培训,又不熟悉交通法律法规和安全驾驶常识,遇到紧急情况惊慌失措。还有一些农民嫌学习培训、申领驾驶证麻烦,还要交纳各种费用,干脆不去办证,甚至购买假牌假证使用,导致大量的未经任何正规的安全教育和驾驶训练的无证驾驶员存在, 给道路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机动车总数不断加大,安全性能差。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机动车在农村持续大幅度增长,部分乡村道路交通出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同时,由于蒙山县还未开通农村公交客运,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需 要,于是出现了农用运输车、拖拉机、货运三轮摩托车等安全性能较差的车辆上路载客的现象。此外,许多农村地区驾驶人对车辆只使用不保养,不按时年检,不按规定投保,甚至还有老旧破车、报废车上路行驶的现象,一旦发生事故,所带来的责任与后果极其严重。

四是农村道路等级低,缺乏安全设施。“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乡村道路建设迅猛,但道路等级低(未达四级路标准),安全设施缺乏,普遍存在着坡陡、弯急、路面差等现象,并且缺乏交通标志、护栏、档墙、防撞墙等问题。另外还有部分村民、企业集资修建、改建的道路,基本没有安全设施。同时,农村公路边乱搭乱建情况较多,严重阻碍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的视线,由此带来了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五是全域旅游促进交通形式多元化。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农村道路客运发展迅速,城乡人员流动大幅增速,客运量大幅增加。六是农村机动车保有量每年以几何倍级速度递增。农村道路安全风险突出,交通事故高发多发,尤其是农村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和警务机制仍存在薄弱环节,成为制约农村交通安全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交通管理体制方面。一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还不完善。目前,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基本形成,但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尚需进一步细化健全,一些乡镇交安委、交管站工作进展缓慢,缺乏责任体系约束。二是部门协作配合不到位。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涉及部门众多,“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安监、公安、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间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认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是交警的事情,涉及源头管理、宣传教育的部门工作不主动,大多停留在公安交管部门单打独斗层面。三是农村“两站两员”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特别是乡镇层面,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加之财政能力有限,“两站两员”无人愿意干,导致大多工作直接交由交警部门去推,难度比较大。

农村交管警务机制方面。一是警力配置难保障。农村警力不足问题十分严峻,蒙山交警大队设有5个中队,目前蒙山交警大队只有干警20人,负责交通秩序管理的协警18人,既要保证辖区国省道、县城街道和各乡镇县道的交通畅通、安全,又要做好农村大范围、长里程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同时还要抓好其它道路管理工作,管理力量与管理需要之间显然很不协调。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的原因。一是担负全县道路交通管理主要职责的蒙山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政府、人事编制机构、上级公安机关等部门对公安交通管理的警力(包括协警)增加明显不足。20年前,蒙山交警大队正式在编民警是20人,20年后的今天还是20人,20年前有协警6人,20年后负责交通秩序管理的协警才增加到18人。在机动车拥有量、驾驶员数量、道路里程、交通事故呈数倍甚至数十倍增长的情况下,民警数量保持不变、秩序管理协警配比还达不到11的数量,由此可见蒙山县交通管理警力的紧缺和任务的繁重。二是农村道路管理“两站两员”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目前仅仅是挂了牌子,配备了少量兼职人员(他们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财政方面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例如场所的建立、硬件的采购、人员的薪酬),而且该项目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目前只有公安交管部门重视,各乡镇人民政府始终认为这是交警部门的工作,并未加以重视和推进。

一是农村公路里程快速增长,民警人均管理里程达到近  公里,有限的农村警力难以全覆盖。二是经费资源难保障。全县交通管理的基础设施、科技装备等资源大多集中在县城、乡镇范围,农村公路的关注度和保障力度相对薄弱,科技投入不足、交管设施不全。大部分乡镇“两站两员”经费和装备得不到保障,劝导站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交管警务方式难奏效。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中,缺乏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对警务资源的有机整合,警务资源功效无法最大化,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效果不佳。四是农村派出所力量难发挥。虽然对派出所民警予以交通管理职能授权,但派出所承担着刑侦、治安、国保等多项警情的接处警和先期处置权,职能多、压力大,加之交通管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民警存在思想负担和执法困难,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发挥。

三、构建新时代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将其放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来思考,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来谋划,从顶层设计、具体措施、工作推进等多维度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方案,推进措施落实,促进农村交通管理的逐步完善,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建立治理体系为目标,激发交通安全治理新动能。一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在法治保障的前提下,融合党委、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加强农村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治理工作中,建立多层级量化考核体系,明确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目标任务,厘清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分工,通过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督促落实等有效方式,切实将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二是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重视农村交通安全。农村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事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便利和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农村道路的安全和畅通,最大限度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从政府到各职能部门要自上而下深刻的认识到做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高度重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大力解决影响农村人民群众出行难和安全突出的问题。

四是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公安交警联合教育、宣传等部门共同开展持续性、系统性的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农村基础教育,发挥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阵地作用,抓小抓早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引导农村交通参与者强化交通规则意识、树立交通风险防控理念。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安全出行意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职能部门要经常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道路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报道。强化对农村青壮年的教育。农村中的青壮年既是农村交通主要参与者,又是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及交通事故的主要当事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道路交通是否安全与畅通,必须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纳入农民素质教育工程,通过强化培训教育,提高村民的交通安全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全面提高农民是综合素质。增强弱势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农村中的老年人、幼儿和外来人员是交通安全中的弱势群体,要采取他们易懂、易记、易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加他们的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是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源头治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依托村规民约的教育惩戒措施,唱响交通文明主旋律,育成交通安全新风尚,大力推进农村源头自治,创建和谐有序、安全畅通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同时明确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农村道路及安全设施要像城市道路和国省道一样,明确有人建、更要有人管。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特别是要明确农村道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职责,防止出现“有人建、无人管”和“人人管,人人又不管”的情况。要认真履行职责。各部门(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要加强配合和协作,切实履行相应职责。同时对今后新建的道路,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农村道路建设的设计关、建设关和验收关。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既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农村道路中危险路段的改造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完善交通标志设置,新建的农村道路应科学合理规划,尽可能按四级以上公路标准建设,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道路安全隐患的存在,尽可能控制安全隐患的发生,确保农村道路的安全与畅通,给广大农村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

以创新勤务模式为手段,全面推进交通管理改革。一是推进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机制建设。按照刘“高标准、严要求、强素质、快节奏、求实效”的要求,推动乡镇党委政府在社会协同共治的大前提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立健全农村交通管理机制,加大资金和人员力量投入,畅通工作机制,消除管理瓶颈。二是推进“两站两员”管理机制建设。把农村“两站两员”建设与精准扶贫、维稳、扫黑除恶、文明创建等有效衔接,加大投入力度,将农村交通安全管理资金纳入县级财政保障,确保劝导工作有序开展。创新交通安全员远程监控、劝导员现场劝导、民警实时处置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劝导力度和权威性。三是推进农村交通管理勤务模式延伸。依托“大公安”建设,强化科技引领、信息支撑,大胆突破尝试、阔斧创新,运用公安“天眼工程”信息资源,结合交警“雪亮工程”,深入推进科技应用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充分发挥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等交管系统作用,实现各类数据的互融互通、整合共享,为交通管理信息化应用提供“源头活水”,创新全方位“智慧管理”,不断推进农村交管勤务模式的创新升级,运用科技力量逐步打造农村地区缉查布控“广撒网、早预警、准处置”的勤务模式。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桂ICP备15009969号   桂公网安备 45040502000009号
网站主办:中国共产党梧州市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梧州市平安办
电话:0774-6022086  邮箱:paw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