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雷锋爱心驿站”、“法治讲堂”、“留守妇女之家”温馨醒目,“法治标兵”闪亮耀眼……国道207线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都梅村,村容整洁干净,环境优雅美丽;走入村级活动场所, 群众家中,村民对“法治存折”管理赞不绝口。这是该镇大胆创新社会治理,党委政府主导,公安机关、村委(社区)发动民警、乡贤、留守妇女等汇集正能量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破茧成蝶,是美丽的决择,也是艰辛的历程。”龙圩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马泽森感触,去年以来,新地镇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以创新社会治理为抓手,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大胆尝试“法治存折”管理,大刀阔斧治理社会治安问题,促使该镇由乱转治,积“小安”成“大安”,平安建设为辖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回应群众呼声,治乱出实招
“广告乱贴满街,公路成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满街垃圾无人问;群众出行心惊惊,村民哭诉没人来。”这是2017年12月以前新地镇群众口中传唱的一曲“民谣”,也是当时新地集镇的真实写照。去年新地镇因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不到要求,在梧州市排名靠后,镇主要领导被梧州市综治委约谈。
这样的现状,也成了龙圩区、新地镇党委政府的心病。“集镇脏乱差、治安混乱的状况不仅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损害了党委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降低了党委政府的威信,是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了”。这一问题不断地在城区、镇主要领导的脑海中翻腾。
“政府出钱为我们安装垃圾桶,请人清运,目的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更要自觉维护,让我们的集镇漂漂亮亮。”新地街镇上居住了20多年的陈大伯正在将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生活垃圾集中起来,往垃圾箱里倾倒。
自去年以来,新地镇党委政府加大力度多措并举,整合公安、城管、环保等力量有效开展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革陋习树新风,养成良好环境卫生习惯。一年来,投入资金近15万元,成立了镇综合治理执法队,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保洁队伍,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投入资金10万元,完善了街道上的标牌、标识、标线,规范了摊位、车位。同时,整合城管、交警、工商、路政等工作力量,堵疏结合,强化日常管理,加强对乱搭乱建、摊点乱摆、广告乱贴、车辆乱停、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线路乱拉的“七乱”治理。实现了“划行归市、流商归摊、坐商归店、车辆入位、整洁有序”的治理目标。
通过近半年的大力整治,一个秩序井然、干净整洁的集镇呈现在大家面前。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就是我们警方的工作‘方向标’,治乱必从基层抓起。”龙圩区副区长、公安局长邹海表示。警力下沉,镇领导干部结合农村中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才组成群防群治队伍。同时,把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健全了镇综治办、禁毒办、社区戒毒和康复办、综治工作中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心。全镇21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治保会、调解会、综治协会、综治工作站和矛盾纠纷调排查调处工作站和治安联防队,实现了综治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格局。截止目前,民警驻村率100%,通过开展“平安问计”、“警民恳谈会”等形式,开展入户宣传、设置普法宣传栏,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常识普及、现场指认、赃物发还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知法、守法、信法、用法的意识,筑牢了“人防网”。
今年前5个月,新地镇街镇的警情、刑事、治安发案率与上年同比下降75%、35.7%和61%,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该镇开展村屯治理后,“问题村”变成了“平安村”,雁村、训村、新科村、殿村村、大维村等五个实现零发案、无毒村。
设立前哨堡垒,“警务大脑”助力治安防控
全面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龙圩区公安机关必须回答的命题。
繁华的集市商业地段,无时无刻不在考验警方快速反应能力。记者走进新地派出所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街上商圈实景,以及人流量、警力分布等信息。“这是我们打造的立体防控‘云防’系统,是指挥整个集市商圈以及村屯的应急处突的‘警务大脑’。”新地派出所所长黎健介绍,系统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在历次治安防控、案件侦查和应急处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辖区内常态化巡逻警车实时位置信息也跃然地图上, “哪些处于接警状态,哪些为巡逻状态并且可以随时调动,一目了然。”
“报告指挥部,本次巡查一切正常。”同一时间,正在国道207线镇卫生院结束了本轮巡查的派出所教导员苏勇通过“智能对讲机”向指挥中心报告。为了更好地组织调度群防力量,派出所在镇商圈整合镇干部职工、商场保安队伍、社区网格人员、辖区治安积极分子50余人,实行实名定岗、巡防定区、工作定责,建立起网格化信息化群防群治前哨堡垒。
“以往偏远的村、社区巡逻划定路线、时段,遭遇突发情况难以整合力量及时沟通处置。”据黎健所长介绍,为进一步提高见警率和巡逻率,推进平安建设,派出所在积极推进公安“天网”建设的同时,还发动群众个人自建微小天网,提升自我技防水平。同时积极争取企业支持,出资在新地镇建设组建100个终端探头的小天网。目前,新地镇累计安装小微天网控头430多个,借助互联网建立30多个“一村一警务助理一微信群”,创新线上线下联动“微巡防”,近万名群众微信守平安,探头密度和覆盖率走在龙圩区其他乡镇之首。
今年3月中旬,派出所利用天网、微小天网破获了李某良、李某砚等人团伙盗窃案、潘某林等人聚众斗殴案等各类案件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
此外,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无乱创安”工作原则,打早打小,依法严惩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整治社会治安乱点,强化基层平安创建,有力推进了“平安新地”建设。今年5月11日晚,新地派出所与辖区公安分局特巡大队合作查获新地镇思贤村一赌博窝点,共抓获处理参赌人员26名,其中涉嫌开设赌场罪的陶某两兄弟被刑事拘留,其余24人参赌违法人员全部作出拘留10天处罚。
“如今我们能日夜见到警车见到警察,还有红袖章巡防队,不但震慑犯罪分子,我们出行也安全多了。”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群众最多的心里话。今年上半年,新地镇的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新高,达到92.73%。
“头雁”引领,“法治存折”释放正能量
“自从家里有了电子‘保安’看家,外出务工就放心了!”说起村里的电子视频监控系统,新地镇大维村的刘姓村民笑呵呵地说。接受记者采访时,村民不约而同伸出大拇指点赞被誉为“法治存折”的乡贤羽老板。
今年初,在梧州市区做安防业务的羽老板致富不忘回报家乡,自掏腰包为村里安装了20多个电子监控摄像头,并拿出10多万元为周边的村屯安装了100多个监控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信息全部接入辖区派出所监控终端平台,实现农村治理共建共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8万人口的新地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每年从这里出去广东、福建等地的劳动力达20000人。面对村中都是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现状,派出所联合镇党委、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大胆尝试“法治存折”管理,参照银行储蓄和支付的方式,从奉献集体、带头创业、倡导社会新风尚、孝敬公婆、尊老爱幼、带头遵纪守法六个方面倡导优秀、督促落后分子,每年由各村委活动小组对热心人士进行考核评比,评出“法治标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以标兵促进追兵,以先进带动落后”,发动村民自警自律,从而达到营造风清气正好风尚的作用。
讲究卫生、不乱丢垃圾;提倡节俭、不铺张浪费……这是村规民约;惟公民、须学法、善运用、好处大……这是普法三字经;公共书籍,来源不易,善爱善读……这是农家书屋里的爱心提醒。为了移风易俗,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养,新地镇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构筑农民精神家园。以各村历史沿革为主线,通过融入爱国主义精神,运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展示乡村民俗、乡贤名人、发展成就,使村民有了回味乡愁、感受乡情的好去处。同时在各村积极打造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文化服务窗口,满足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新地镇“法治存折”活动试行以来,共为150多名村民、乡贤建立了法治存折档案。通过发挥“头雁”引领作用,注重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头雁”引领带动作用,有效凝聚广大乡贤智慧力量,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新地镇以家庭稳定促进村庄稳定,以村庄稳定促进乡镇稳定,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新路子。
如今,新地镇全面推进“雪亮工程”、镇、村综治中心建设,按照管理权限接入社区民警、综治干部、驻村警务助理、社区物管、网格员等人员的家庭数字电视机顶盒,或定向“雪亮工程”移动手机APP终端,运用群众的雪亮眼睛,发挥群防群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优势,动态掌握社会治安情况,确保更早发现、更早处置各类治安纠纷和风险隐患,以村、镇的“雪亮工程”为基础,融合城区公安“天网工程”等平台视频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覆盖城市和农村的视频联网监控共享平台,合力构筑更加美丽和谐的“平安新地”。
(李继远 吴建强 李 冰)